homeText 首页 资源库 技术库 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技术

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技术

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技术,供应,水专项,水体治理与修复

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技术

技术详情
应用领域:富营养化水体治理
技术应用形成:;
技术成熟度:示范工程;
知识产权形式:自主研发

技术简介/摘要

一、基本原理

底栖生物及沉水植物能强烈吸附水体中的氮、磷元素,两种物种协调作用,可以加速吸收利用富营养化水体中体中的氮磷能力,同时沉水植物有防风能力,能有效阻止底泥上浮,该技术对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二、工艺流程

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方法,包括以下步骤:(1)选择相应的进行富营养化调控的水体;(2)检测水质指标;(3)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大型底栖生物;(4)投放大型底栖生物;(5)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沉水植物;(6)种植沉水植物;(7)打捞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;(8)检测水质指标;(9)重复步骤(3)-(8)。本发明通过大型底栖生物和沉水植物的联合作用,抑制藻类过度生长,降低富营养化水体的营养盐水平,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,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。通过对食物链高营养级生物及其他营养级生物的直接捕获,将营养盐转移出水体,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,最终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自净。

三、关键技术

1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大型底栖生物

选择相应的进行富营养化调控的水体,并根据水体的水文特征、富营养化水平以及相应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划分具体功能区域;检测水质指标,定期检测水体的理化指标包括营养盐水平、水温、溶氧、透明度、pH,以及浮游植物、浮游动物指标;适合相应水体的大型底栖生物,包括:背角无齿蚌、圆顶珠蚌、三角帆蚌、中华园田螺、梨形环棱螺、方形环棱螺,以及耳萝卜螺、椭圆萝卜螺、静水椎实螺、小土蜗。

2 调整投放生物的密度

据富氧化水平投放大型底栖生物,投放密度为10-200g/m3;选择适合相应水体的沉水植物,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狐尾藻、金鱼藻、菹草、篦齿眼子菜、轮叶黑藻;种植沉水植物,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1-100株/m3。

 

推广应用案例

 应用单位: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
在白洋淀的小西淀淀区进行10公顷的应用,根据小西淀内现存生物组成和养殖模式特点,调整示范工程区生物结构和密度,构建削盐控藻生物链。根据示范区地形、水质、底质、水文和水生生物特点,构建4个生物链调控区,水域面积各2-3公顷,共11公顷。 
示范区通过打桩固定尼龙渔网相隔以避免动物的迁移,尼龙渔网网目为60目。为维持水生植物的生物量,通过网捕和电击的方法除去草鱼。1#区为自然留存的穗花狐尾藻,至7月植株密度达30%;1#和4#于2010年冬分别播撒菱角种625公斤,至2011年7月菱的覆盖率达40%。2#和4#调控区按照3:1的比例放养鲢鳙(体重约25g)2万尾,1#、3#和4#放养中华圆田螺各1500Kg;3#和4#放养中华绒螯蟹扣蟹各4.8万只,日本沼虾仔虾(体长2cm)9万尾。共投喂3000Kg玉米和2000Kg土豆作为中华绒螯蟹的食物。
通过以上组合构建了四种食物链即削盐生物链(沉水植物/浮叶根生植物+底栖软体动物)、控藻食物链(浮游植物-浮游动物-滤食性鱼类)、碎屑生物链(沉水植物+底栖软体动物+底栖甲壳动物)和复合生物链(沉水植物/浮叶根生植物+底栖软体动物+底栖甲壳动物+滤食性鱼类目标生物链)。
通过分析2011年4月-2012年8月的13次示范区水质监测数据,结果表明:综合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,透明度显著提高,总氮和总磷浓度明显减低,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,达到稳定。通过在示范区的示范工作,进一步筛选了目标生物链,确定水生生物在示范区中的放养模式,建立并完善削盐-控藻-碎屑生物链联合调控富营养化技术。

联系单位:保定市环境保护局
联系人:孟繁师
电  话: 13803277600
地  址: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新镇南合街村委会

工艺流程图:

 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舒俭民
  • 电话:
  • 单位: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
  • 地址:北京朝阳区安外北苑大羊坊8号
返 回

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:834016

商务热线:010-88480403

传真:010-88480301E-mail:webmaster@e20.com.cn

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25号楼,邮编100195

Copyright ©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. E20环境平台 版权所有